于素梅:体育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及其有效运行

524

发布:2021-06-07 科研课题网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过程中,体育承担着使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国家对体育给予高度重视,颁发了中央 7 号文件、53 号文件、27 号文件、两办《意见》等一系列专门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大力推动了体育学科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体育教育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奋斗在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扎扎实实落实文件、推动课改,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等方面履行着重要职责,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大、中、小、幼各学段存在各自为阵,缺乏系统化、衔接性的课程体系及其有效实施。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完成新目标、新任务,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强化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体育课程如何一体化,学者们曾展开诸多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但体育课程一体化实践尚未能系统开展。体育课程一体化并非易事,需要体育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诸要素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更系统、更完善,才能更好地凸显体育学科价值,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体育课程一体化内涵的多维释义

  体育课程一体化既是体育教育者关切的问题,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性体系。体育课程一体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多个方面,而非聚焦在某一个视角,其内涵可集中概括为“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具体而言,是分别从内容、评价、目标、实施等多个维度共同呈现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本质。

  1.1 内容上把握上下学段“纵向衔接”

  体育课程最突出的问题是学段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尤其是内容的衔接性不够,出现各学段各自为阵,具体表现在上下学段内容低级重复等现象。姜勇在“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中谈道:“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简单重复,缺乏渐进性”。2016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把握“纵向衔接”,主要是确定哪个学段学什么,体现衔接性,且富有逻辑性,是按内容难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递进的具体体现。只有上下衔接,才能避免低级重复,学生的体育学习才能体现出在各学段学习的适宜性和实效性,从而满足发展需求。

  1.2 评价上体现相同学段“横向一致”

  体育课程学习效果如何,评价能给出相对准确的结论。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也早已引起学者的重视,从 1998 年至 2020 年对体育课程评价研究的百余篇文献来看,多聚焦在评价体系的建立,且倾向于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有关体育课程评价体现相同学段“横向一致”的相关研究尚无人问津。体育课程一体化“横向一致”是指相同学段的学生在评价结果,具体指运动能力等级水平上保持相对一致,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例如,小学学段专项运动能力等级假如统一规定达到二级,无论哪所学校的学生学的是哪项运动,其运动能力等级都要求达到二级水平;初中阶段假如规定达到四级,那么凡是初中生在毕业之前都应该具有四级专项运动能力等级。这种“横向一致”的学段规定性,也更有利于实现上下学段课程内容的衔接。

  1.3 目标上保持各专项运动“内在统一”

  体育课程目标体现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体育专项运动在施教过程中也需要保持目标上的相对统一性。关于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由来已久,相关研究有目标的设置、目标的比较等,对体育课程目标的探索涉及面相对较广,但目前对专项运动施教“内在统一”的目标定位研究还为数不多。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提出目标上专项运动要保持“内在统一”,是指无论哪个专项运动,都要集中在“知、能、行、健”4 个维度的传授和对学生的全面促进上,例如,篮球运动既要注重传授篮球相关知识,还要强调学生对篮球运动技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篮球运动能力的形成不可忽略良好的篮球运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对健康的促进。之所以提出“内在统一”,是建议任何一个专项运动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技能,要能全方位实现其功能,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作用,实际上是通过篮球运动实现全面育人功能。篮球运动如此,足球、武术、游泳等各专项运动都需要保持目标维度上的“内在统一”。这种统一性要求,能充分体现专项运动的综合育人价值。

  1.4 实施上注重内外修学“形式联合”

  体育课程实施效果决定着课程改革的速度,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深度,还反映着课程改革的广度。对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关键问题,多数研究集中在实施现状的调查、实施策略的探讨,还有部分研究探索实施成效等。体育课程的实施涉及面广而复杂,如何有效实施也是体育课程一体化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之所以提出注重内外修学的“形式联合”,是要突出大课程观,更系统、更全面地确保体育课程一体化综合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所谓“形式联合”既有场域的多维性,例如: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等;也包括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学、练、赛等;还体现修学类型的全面性,例如:设置必修必学、必修选学等。只有在实施层面做到“形式联合”,体育课程一体化方能有更突出的成效。

体育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的建立

  体育课程要真正实现一体化,任何单一要素都难以独立完成,需要建立联动机制,促进体育课程一体化落细、落实。

  2.1 联动机制建立要素取舍

  体育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的建立,需要确定一体化涉及课程的哪些要素。纵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从中不难看出,有几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系,即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 5 个方面在体育课程标准研制和执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体育课程改革也多集中在这 5 个领域的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一体化是要更加系统、全面,更富有逻辑和更能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元功能,就需要这 5 个要素支撑,并建立完整体系,联合发挥作用。因此,体育课程一体化要将体育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共同确定为建立联动机制的核心要素。

  2.2 联动机制的各要素诠释

  体育课程一体化五要素建立联动机制,相互联动的各要素内部也要呈现体系化,分别是:“生本化”理念、“层次化”目标、“结构化”内容、“多样化”实施、“多元化”评价。

  1)在体育课程理念方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 提出了“健康第一”“激发兴趣”“学会学习”“关注差异”等几个方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了“立德树人和健康第一”“尊重需求与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和优良品格”“终身体育”“评价激励”等基本理念。体育课程一体化在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基础上,从更加注重体育课程服务学生发展的视角,提出了“生本化”的课程理念体系,具体包括: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突出“综合性”;强调“享受乐趣”的理念,体现“娱乐性”;遵循“以体化德”的理念,回归“教育性”;注重“人人受益”的理念,尊重“差异性”;重视“终身体育”的理念,把握“实践性”等。这些理念的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在体育课程目标方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的课程目标体系是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4 个方面建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设立了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其中分目标是对总目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项设置,即分别按体育核心素养的 3 大要素——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设置目标。体育课程一体化在原有这些目标设置的基础上,对此做了些补充,确立了“层次化”目标,并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从课程总目标到分段目标,再到课堂目标依次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总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学段目标围绕“知、能、行、健”,课堂目标从“知识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情感品格培养目标”进行设置等。学段目标是核心素养目标的分项设置,课堂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段目标的实现,这一目标体系的特点是更加突出“层次感”。

  3)在体育课程内容方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的课程内容体系是按水平段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 个维度设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 课程内容体系划分为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内容,其中,必修必学内容包括体能、健康教育;必修选学内容包括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体操运动、水上与冰雪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新兴体育 6个运动技能系列。体育课程一体化在综合课程标准原已确立的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化”内容体系的建立思路。所谓结构化,一是体能、基本运动技能、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等被设置为必修必学类内容,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序呈现,建立从幼儿到高中的 K12 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二是专项运动,例如篮球、足球、武术等被设置为必修选学类的内容,依据难度、特点等划分为 6 个模块,这 6 个模块与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对应等级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相一致。这一内容体系的特点是既体现出了必修必学的“规定性”,还有必修选学的“选择性”。

  4)在体育课程实施方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分别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也是从教学与学习评价、学业水平评价方案设计、教材编写、本课程的实施等方面提出建议。体育课程一体化在以上实施建议的基础上,建构了“多样化”实施体系,包括“学、练、赛”学习方式要综合应用;课内外、校内外要联合开展,尤其要做好家校联合;自然班级授课制与体育选项走班制灵活安排等。该实施体系的特点是“协同性”,即多种形式协同发挥作用。

  5)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是从对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4 个方面进行评价,并确定了评价原则和评价主体;《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是从学习评价和学业水平评价设置了评价方案。体育课程一体化借鉴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提出了“多元化”评价方案,聚焦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视角,建构宏观层面的学段评价、中观层面的课堂评价、微观层面的运动能力评价 3 个递进又关联的评价体系。学段评价围绕“知、能、行、健”,课堂评价围绕“乐、动、会”,运动能力评价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均划分为 6 个等级,专项运动能力评价还突出“实景下的组合技能应用”等。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服务性”,即运动能力评价服务于学段评价体系中对“能”这一指标的测评;体育课堂强调“乐、动、会”,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评判课堂质量,更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做到“以学定教”,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与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促进学段目标的达成,最终有利于促进体质健康。

体育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的运行

  体育课程 5 个机制如何联动综合发挥作用,这是能否一体化或达到多大程度一体化的关键。达到有效运行需要把握 5 个机制的联动原理,还要有充要的条件保障。

  3.1 5 个机制的联动原理

  5 个机制各自内涵丰富,对体育课程一体化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中任何一方面也都有其局限性,体育课程一体化要达到“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需要 5 个机制联动综合协同发挥作用。5 个机制并非简单叠加,要产生联动效应,就要把握好各机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体现在:

  1)理念引领。在“生本化”理念的引领下,确定“层次化”目标、“结构化”内容、“多样化”实施和“多元化”评价,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共同聚焦于“生本化”理念的落实。

  2)环环相扣。这是指“生本化”理念引领下的其他4 个机制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逻辑链,且前者是后者的依据,例如:依据“层次化”目标设置“结构化”内容,依据“结构化”内容确定“多样化”实施,最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基于“多样化”实施而建立等。中间缺少任何一个机制,相当于缺失一环,逻辑链条自然就会断裂,课程就不具有体系化和完整性,体育课程一体化也就难以实现。例如,一旦缺少“结构化”的内容,课程实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多样化”实施等。

  3)指向分明。每一机制都无一例外共同指向一体化,且各自都与一体化的内涵相呼应。“层次化”目标在“内在统一”上有所显现;“结构化”内容在“纵向衔接”上更加突出;“多样化”实施在“形式联合”上有所体现;“多元化”评价隐含着“横向一致”的要求。“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既是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内涵,又是体育课程一体化的集中体现。5 个机制的联动最终实现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其彼此之间的联动关系如图 1 所示。 

  从图 1 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 4 个核心要素的作用机制建立与运行都共同源于“生本化”的理念,均体现出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共同满足学生终身体育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求。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依存,环环相扣,从课程层面上呈现着“理念指导方向”“目标引领内容”的逻辑关系,“多样化”实施又主要是针对已确定的“结构化”内容而实践,“多元化”评价是针对“多样化”实施效果的多元评价,而“多元化”评价结果又反映着“层次化”目标的达成度和目标设置的合理性,目标与评价呈现出首尾相接,形成联动闭环,各机制联动运行,形成一个更完整的体系协同发挥作用促进体育课程一体化,最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2 有效联动的条件保障

  体育课程一体化需要 5 个机制联动并形成更大的联动机制,但能否发挥联动作用,取决于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诸多条件保障。首先,在理论层面,需要一套相对系统的体育课程一体化理论,从学理的角度集中阐述一体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要能够从内涵与定位、特征与意义、价值取向、影响因素、内容体系等诸多方面把握一体化,有效联动落实体育课程一体化,要做到先知而后行。其次,在中间层面,要完善理论与实践综合体现的体育课程系列文本,包括标准、方案、教程、教材等。标准重点指体育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方案重点指体育课程方案和一体化方案,教程与教材是体育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文本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质量与效能。再次,在实践层面,还需要 4 个保障,组织管理保障、资源配置保障、能力提升保障、协同共育保障。体育课程一体化涉及课程开设、场地器材、师资队伍、家校联合等协同发展,要建立一体化组织管理机构;合理配置与充实资源;强化培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把握家校联合协同共育等,以此确保体育课程一体化落到实处,切实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以体育人”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体育课程一体化长期受到关注,但尚未实现。在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强化体育课程一体化机制建设,既有助于破解体育课程一体化难题,又能为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生本化”理念、“层次化”目标、“结构化”内容、“多样化”实施、“多元化”评价联动,体育课程一体化才能落细、落实。

  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作者|于素梅(中国教科院研究员)

 

 

常用链接

本站总访问量:81679次,
版权所有 © 2023 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
建议您使用IE11、Edge、Chrome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维护: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