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洪帅: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方向、经验和对策

844

发布:2022-04-25 科研课题网
 

  本文基于笔者所从事的顺序性音乐教学13年研究,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前进方向、主要经验和发展对策展开论述。

  高质量课堂是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根本方向

  (一)这是一系列政策导向的必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来,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再到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课堂革命”,以及《意见》聚焦“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要求,这一系列政策导向表明,高质量课堂已经成为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根本方向。

  (二)这是破解现实难题的必然选择

  笔者17年学校音乐教育实地调查表明,“一课一歌/曲”是我国基础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它的存在犹如黑熊掰苞米,它的本质是一节课主义、一首作品主义,它的结果是12年音乐课下来,学生的心里基本没有留下多少音乐,一般性审美接触的事实,导致其音乐素养远不达预期。对此,只需一窥2018和2020年两次有关艺术学习质量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即可得到明证。随着2022年美育中考改革试点探索,“一课一歌/曲”的粗放发展方式及其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案中心的音乐课堂教学价值观,是时候该全面扭转,是时候该掀起“课堂革命”,用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音乐课堂予以重建,以改变学校音乐教育战线广泛弥漫着的一种零碎散乱、简单粗暴、知识技能至上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教风和学风。

  (三)什么是高质量音乐课堂

  笔者认为,高质量音乐课堂是扎根中国大地、遵循美育特点的高效能课堂。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基本原理出发为基本点,面向全体、面向人人的发展需要,以音乐课标为指南,遵循学生音乐素养发展机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素质、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专项特长四位一体的音乐素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策略学习、精进施教、学以致用、承上启下六位一体的深度教学方式和行为,用教会、勤练、常演,实现以课堂为纽带的师生家校社学习共同体,稳步促进学生主动、独立、全面和终身发展习惯的养成;用音乐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实现育人目标,让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

  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主要经验

  (一)站在中国大地变革音乐课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笔者以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独特历史、文化、国情出发。事实上,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所以暴露前述问题,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者和践行者未能很好地从思想和行动深处扎根中国大地,实事求是地把握我国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实际。

  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课并非天天都有,常态是1或2节/周,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时数呈倒三角递减结构;鲜有作业要求,课内课外两张皮,学校社会家庭彼此脱节;音乐课上使用的国家教材因人文主题统领,教学内容时有难易倒挂和梯度衔接无序的事实;教科书循环使用,家庭温习几无可能;音乐教师不仅教课、带团还有诸多琐碎以至忙碌不堪,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整体不高;课内重“教会”、课外重技术、考试重结果、有测无评的事实表明,音乐课堂教-学-评-考各说各地、各论各事……音乐课堂教学诸多实际表明:学生的音乐学习整体上是碎片散乱、脱节割裂、静态孤立、无序失序的。

  这些实际及其显现出的文化和历史特点,在我国境外地区和诸多发达国家是难以见到的;在达尔克罗兹、柯达依、奥尔夫、卡巴列夫斯基、铃木镇一等教学体系或方法所在国,亦是难以想象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必然要走一条适于中国的特色发展道路。“一课一歌/曲”不适合中国,直接照搬他国教学模式或国际流行的教学体系更不可取。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和高质量发展,唯有站在中国大地上去探寻,其他别无选择。

  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音乐课堂,作为连接课外、校外、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应重视循序渐进、关联复习、学以致用和结构化学习,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基因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地。这样的音乐课堂,对于音乐经典的感知、体验和理解,是一点一滴、水到渠成地养成过程,是精进体验、学以致用的能动加持过程,是深度参与和结构学习的展开赋能过程,因此更要历经课与课、学期与学期、学年与学年、甚至学段与学段之间循序化、结构化、系统化、深度化教学策略的洗礼,方可指向四位一体音乐素养结构的形成,而非一节课、一首作品所能实现。

  (二)遵循美育特点变革音乐教学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时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对于音乐教学,如何理解和做到“遵循美育特点”,笔者以为,至少要做到三个遵循,即遵循音乐教育教学基本规律、遵循学生音乐学习基本规律、遵循音乐艺术发展基本规律。这不仅是13年顺序性音乐教学研究获得成功的根本法宝,亦是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主要经验。

  1.  遵循音乐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音乐,既然是一个学科,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就有循序渐进、温故知新、螺旋递进、学以致用、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首要任务是牢牢抓住每个学生的音乐感性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人文理解能力整体培养这个根本点,立足音乐育人导向,基于音乐理解的教学设计精进施教,在有序的辩证联系中寻求整体教学,引导音乐课堂回到常识、回到规律、回到基础、回到价值, 实现美育生活化和生活美育化。13年研究表明,只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基本原理,坚持学习者中心,坚持系统培养,坚持深度学习,坚持价值导向,坚持科研引领,整体变革音乐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到大自然的泉水叮咚和鸟叫虫鸣,都有信手拈来、随口而歌的音乐经典,让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音乐必可实现。这是我们花了多年时间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是对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它们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理应成为中国特色学校音乐教育不可逆转的基本遵循,成为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根本遵循。

  2.  遵循学生音乐学习基本规律

  大班额学生如何主动独立参与音乐,他们的学习动力、机制、策略和习惯到底是什么,如何证明他们学会了,获得了深度体验和持久理解……始终是顺序性音乐教学珍视的问题。经多年研究,我们发现,孩子们是通过玩乐的游戏化方式,在听、动、唱、读、创、写、奏一体化的音乐体验活动中,主动接触、学用、把玩那些歌谣、民歌、古典、优秀的创作音乐和现代音乐之中的。其次,孩子们喜欢依靠天性获得亲身参与,如果顺势而为,增强吸引力,能动学习的结果自然水到渠成,而歌唱游戏、班级合唱、即兴创编、课堂讲演、音乐戏剧等经常性练习恰恰至关重要。当然,教师持续的完美示范、师生间多样沟通获得的教学相长以及小组互动学习的机智运用,学生才有更多时间空间去试做、去体验、去创造。为此,所有教师都应该允许学生在音乐课堂出现一定程度地“闹”,鼓励用“独特”的办法解决具体问题,发自内心、自然流畅地忘我表现音乐,勇于表达和分享属于他们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简言之因此,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是有玩有乐、有挑战有成就、有陪伴有指导的展演课堂。

  3.  遵循音乐艺术发展基本规律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人类通过有组织、有秩序的音乐音响,唤起人的美感反应,激发人的情感和意志,实现情感和思想的沟通交流。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表现和创造,根本上还是要通过聆听—具身体验,通过学会、勤练和常演,才能最大限度地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和激发自我;才最有可能进入个体和社群的生活世界。经过13年研究,顺序性音乐教学在遵循音乐艺术发展基本规律上总结了五条经验:(1)坚持声音先于符号,强调感性舒展;(2)坚持先行后知,注重深度体验;(3)坚持过程导向,关注独立、持续理解;(4)坚持审美引导,富足精神表达;(5)坚持深耕人文,塑造美好心灵。作为顺序性音乐教学一以贯之的一套价值体系,这5个坚持就是要用音乐的价值实现育人目标。

  (三)牢牢扭住中小学生发展音乐素养这个核心

  中小学生音乐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音乐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音响反应、音乐表现、审美创造和文化理解的能力,能够做到积极的感性沟通、有根据的审美判断和可持续的音乐参与,深谙音乐艺术在这个世界中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丰富价值,适应其在当前和未来生活作为有共同感觉力、社群包容力和人文精神扩展的社会公民的实际需要。音响反应、音乐表现、审美创造和文化理解四位一体的中小学生音乐素养能力构成,不仅是人的音乐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音乐价值育人的关键抓手,也是引领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重新回到常识、回到基础、回到本质、回到规律和回到价值的必然选择,也是对“音乐课程标准”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界定的冷静思考和反复斟酌的结果。

  第一,音响反应指对声音世界、乐音系统、音乐作品及其他听觉符号的感受聆听、身体反应、联觉想象、音响描述、音色识别、结构把握和风格阐释。对此,学生能够以动作、想象、类比等方法进行整体聆听,感受和捕捉音乐音响的节拍律动、音高旋律、涌动节奏、句式结构和音色表现等形式特征;通过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等方式,判断、辨识和理解音乐音响传递出来的情绪、情感、内涵和意义;从音色、材质、形态、技术、风格和人文关联等方面识别音乐类型,感悟音乐音响在学习、生活和不确定环境中的作用与价值,体验、辨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听觉环境、音响文化和音乐信息。

  第二,音乐表现是指运用自然音源、人声、乐器或其他音响材料,通过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读谱视唱等实践活动抒发情绪情感、表达思想和展现美感。对此,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传统与现代的音乐语言、技能技巧和表现方式,精选适于现实生活或不确定环境中的心境、情境和意境的作品,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演唱演奏或读谱视唱,表达自己或与作曲家在情绪、情感、美感和思想碰撞上的独特理解,给予某种具体、适切、独到和包容性的阐释与沟通,积极评价自我或他人的表演,提出有助于完善个体或群体音乐表达的建设性意见,展现音乐滋养起来的时间意识、表现意识、创新意识和沟通意识。

  第三,审美创造是指运用音响材料、音乐符号、作曲技术和创意构思,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生成富有真挚情感、审美趣味和人文指向的音响呈现。对此,学生能够主动听赏、表现、分析和品鉴音乐作品,在积极的感性沟通、富有生命的情感体验、有根据的审美判断和可持续的音乐参与中获得审美愉悦,做到经典熟烂于心;学会安静,学会聆听,学会体察,能够灵活应用音乐的表现手法、形式原理、作曲技术和其他相关知识,特别是联系性思维于即兴创编和理性唱作的实践活动中,用符合音乐社会功能、审美价值展现和人文精神塑造的音响方式和创意展现,表达对自然、生活、世界和人类共同命运的真挚感情、审美追求和文化理解,舒展感性、敞开协作、美化生活、澄明环境、迸发创新奋斗精神。

  第四,文化理解是指通过体验、表演、类比、分析、阐释、评论和讲述,透过经典作品及其音乐家,增进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尊重、包容和爱,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学生能够专注音乐音响的听、动、唱、创、读、写、奏一样都不能少的实践活动,获得音乐文化的感悟、体验、沟通、传承与创新;运用联系性思维,在不断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现象和观念碰撞过程中关注不同文化语境、社会生活、时代风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扩展,把握音乐与人、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科技和世界的深层关系,增进个体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真美善沟通,增进对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基因传承、精神认知和关联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和人民创造的优秀音乐经典,能够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洋为中用、开拓创新,进一步增强自我肯定、文化自信、国家认同,坚定和谐价值观。

  (四)用整体发展理论引领音乐课堂变革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发展观和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原理,整体性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社会系统的关联性发展”,即强调构成社会系统诸要素之间更加注重全面统筹、科学谋划、整体协调、系统运行、联动发展,强调社会发展各个阶段过程更加强调目标一致、重点贯通、平稳有序、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从整体发展观看,人本性、关联性、整体性、秩序性是社会系统诸要素和各阶段过程在发展变化上的显著特点。就当前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诸多改革难题看,无不是由于片面放大、割裂看待、过分强调和凸显构成其系统的某一部分、要素、内容或阶段的发展作用,抑或绝对化、至上化,而忽视系统或整体的人本性、关联性、秩序性和结构性,导致该系统在整体发展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失调、失序或断裂。

  为破解难题,我们构建了一套适于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1)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即以音响反应、音乐表现、审美创造和人文理解四维能力构成为主线,有机贯穿于音乐基础素质、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音乐特长培养四位一体的学生发展音乐素养结构之中;(2)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即学生在听、动、唱、读、创、写、奏一体化的审美体验机制驱动下稳步获得音乐素养持续提升;(3)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即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主要由热身、复习、新学、应用、评价一样都不可或缺;(4)方法策略的整体性,即具身体验、关联教学、记忆提取、精细学习、注意调整和差异教学,有序施策,整体观照;(5)教学环链的整体性,即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位一体、互为支撑、协同促进、联动发展;(6)精进实施的整体性,即学法教法一体、课内课外一体、教学评一致、教会勤练展演一体、学校社会家庭一体,以实现师生家校社协同联动;(7)学段培养的系统性,即幼、小、中、大学段目标贯联化、课程内容衔接化、培养方式学段化、教育教学整体化。经过13年持续践行,这套理论体系愈加定型和完善,期冀为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变革奠定理论基础。

  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发展对策

  (一)更加注重学习者中心,遵循学生音乐素养发展机制

  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要旗帜鲜明地注重学习者中心,面向全体,面向人人的发展需要,遵循学生母语和音乐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遵循学生自然属性发展,遵循学生音乐素养发展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特长地发展的改革路向。坚持学习者中心,首要以稳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根本。为此,我们将研究重点聚焦到大班额音乐课堂学生发展音乐素养所遵循的规律上。

  由于人的音乐素养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存在于人的智能系统中。它的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性、持续性的特点表明,其一旦形成,便显现出鲜明的内在性、概括性和相对稳定性特征,因而要通过人的富有音乐性的外显行为——音响反应、音乐表现、审美创造和人文理解来展现。就是说,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积极参与的具身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的。而伴随其间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是必要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的获得的根本保证。在学生逐步发展音响体验能力、认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同时,其核心素养和专项特长亦得到一定程度的匹配发展。这不仅是音乐艺术实践性的本质使然,亦是顺序性音乐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音乐素养的方法论。

  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要不予余力地促进学生发展音乐素养,而这只能通过听、动、唱、读、创、写、奏一样都不能少的能动实践活动得以获得。就是说,学生发展音乐素养的基本机制,不仅要通过积极主动、具身参与、沉浸其中的听、动、唱、读、创、写、奏的音乐实践活动具体落实,而且七个方面整体协调、一体化共进。为此,要运用矛盾论和重点论的辩证思维,根据学段、学生、教学目标、精选作品、教师专长、教室空间等不同状况,以不同角度切入、不同方面侧重、不同路径展开的持续体验和深度理解为策,而非采取整齐划一、一碗水端平、面面俱到的平均主义态度。对这一认识的突破和机理的探寻,是我们花了13年时间探索总结出来的,其不仅符合世界主流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也是诸多发达国家学校音乐教学实践的基本共识。

  搞清楚、弄明白这一发展机制,必然有助于音乐教师增进对学生音乐学习如何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认识,亦有助于深化对学生音乐素养发展的基本特点、发展特征和干预机制的理解……事实上,正是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学理的揭示和实践的证明,多年沉积下来的认知困惑,僵化顽固的“一课一歌/曲”教学行为大行其道,造就了以唱歌和欣赏为主流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狭窄、偏离、失序的发展局面。学生音乐实践活动领域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不同程度地干扰和抑制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发展,这不仅是世界普遍盛行的四大著名音乐教学法给予我们的例证,更是马克思主义整体论和矛盾论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道理。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如果其教学行为不能作用于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忘我地参与到听、动、唱、读、创、写、奏一样都不能少的学生音乐实践活动中,或者不能转化为学生内生性地、持续性地学、做、习、练、演,抑或激发、促进、帮助和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体验音乐,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将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因为,学生的素养发展总是通过其自身动能的活动来实现,而学习活动过程本身也只能由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完成,任何其他人都无法代替。因此,音乐教师的教导本身,始终要通过学生能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的转化,间接地帮助、指导和作用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任何形式的直接告知、讲授和干预,抑或直接灌输、改造,甚至代替学生音乐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是教师中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是有悖于学生音乐素养发展基本规律的徒劳之举。

  (二)更加注重价值育人导向,努力建立长线培养思维和行为标准

  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人的音乐性的发展达成的共识,我们对音乐的感知,实则就是对音乐音响秩序的感知。无论这种感知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抑或两者都有,这种感知在产生音乐以前就蕴藏于心。与生俱来的对音乐音响秩序的感知,是人的音乐性的最佳诠释,而激活、开发和放大这种感知能力的最佳路径便是直接吸引儿童用身体亲身参与、上手亲身体验。浸润在音乐音响情境中的感知,在听觉上触发联觉,产生联想,进而与感觉器官相联系的形式感与想象力得到滋润、涵濡和培育。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音乐语言,在感性、和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审美、象征、爱国、传承、创新等价值导向下,带给人们以日积月累地精神陶冶和心灵崇明。这不仅是音乐学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六个下功夫”,即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的责任之举,也是音乐学科对智力和非智力要素综合化培养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作用。比如,提高联觉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记忆、判断和反馈能力;比如敏锐反应、专注、细心、洞察、顿悟、毅力、自制力、规则意识和同理心的培养,实事求是地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有美丽的心灵、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笔者以为,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国家要求,仍要落实到音乐课堂本身,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音乐的独特价值实现育人目标。因此,价值追求,价值导向,矢志不渝地帮助孩子们积极、主动、独立地获得音乐的价值,始终是顺序性音乐教学的初心和使命,亦是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音乐美感和德性陶冶的养成,不是靠说的,不是靠贴标签贴出来的。只有做到日积月累、润物无声,做到课复一课、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去实践、去互动,做到学会、勤练、常展常演,在不断深化的音乐音响体验中持续接触、主动想象、深入关联、迁移理解和创新应用,通过经典音乐作品的持续涵养和陶冶,通过音乐教学大概念、基本问题和关键学习点上的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和学以致用,努力建立长线培养思维和行为标准,在不断深化的音乐音响体验中获得对人和世界的持久理解,我们才能够确保学生音乐素养的获得是看得见、摸得着、可留下、带得走、用得上。

  (三)更加注重深度教学理念,关注“一课多歌/曲”实践方略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战线最为关注的话题。在课堂的教与学互动中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加注重深度教学理念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相较浅层教学,深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围绕学生有兴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经历深度体验和情感参与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中,充分关联、提取和运用他们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方法,自主建构具有迁移意义的问题解决图示和方案,展现学科思维,触摸学科深层结构,持续性、批判性、创造性地获得自我发展。

  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深度教学,立足学习者中心,坚持大概念引领,聚焦基本问题,围绕游戏化、情境化、生活化以及富有一定挑战的主题、课题或项目,比如“Ⅰ-Ⅳ-Ⅴ和声进行是音乐的基本结构关系”、“节奏在社会生活的时间深处”、“青春的奔放•我和流行音乐”等等,突出问题解决的主动性、生成性、情境性、关联性、结构性和持续性,把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运用于主题所设计的情境之中,是深度学习引以为关注的教学变革的关键。通过精心设计、情境生成一体化的教学路径搭建和关键学习点导引,凸显身体学习、深度参与、持续意义建构,鼓励学生充分复习和提取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方法与新学形成结构化关联、有意义迁移和整体学习,重视音乐学科知识结构的横纵联系,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意义迁移、即兴试做和创造性应用中,助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案,展现和交流彼此独具批判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自我体认、判断、想象、理解、学科思维和评价建议,进而有选择、有见地地吸纳、修正和促进自我成长,生成新的体验、完善认知结构、构建经验世界。

  为此,顺序性音乐教学开创性地提出了“一课多歌/曲”实践方略。“一课多歌/曲”是每一节音乐课都要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已有认知经验和教师能力特点,有序围绕大概念引领下的若干关键学习点形成红线贯穿,再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挑选国家教材和经典素材,有序展开关联已学和新学的多首歌曲乐曲,通过好玩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富有挑战的学以致用诸环节,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实现整体学习,做到在游戏中习得、在积累中关联、在贯通学用创造,自然而然地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课的关键学习点,深化其情感体验,阶段性、内在性、结构性升华对音乐作品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持续理解。

  对于基层音乐教师而言,上手实践“一课多歌/曲”,首先要明确以学定教、深度教学的基本理念,时时刻刻把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置于心头,一步步导向音乐价值育人,实现核心素养和专项特长的发展。第二,要明确以“内容标准” + “表现标准”形成“正向”+“逆向”的一体化策略,着手教学设计,即从音乐课标出发,对接学生所在学段、学年音乐素养“表现标准”,围绕学生的学,着眼教师的教,精选教学素材精进施教。第三,要做好案头准备,包括立足音乐分析,明确问题导向,抓住关键学习点,实现红线贯穿,展开多歌多曲,在持续深化对学科基本问题的把握中获得对大概念的持久理解,高质量实现课堂教学。

  (四)更加注重科研引领教研,开创中国基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最优化路径

  纵观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发展实际和改革成效看,还是从学科质量监测论,音乐学科无疑处于整个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改革的垫底之位。之所以得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由于广大基层音乐教育者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仍然是不足、粗糙和浅薄的。即便对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等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具普世意义的教化遗产的把握,基础音乐教育界基本上说不清、道不明,或大言不惭、坐而论道。笔者以为,这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整体薄弱是分不开的,也与这条战线普遍存在的“教研职能错位、科研引领缺失”有密切关系。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要“把加大科研引领支持力量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把教研治理体系创新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把促进教师发展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来抓,回到科研引领教研、教科研一体化的轨道上来是当前十分迫切的发展对策。

  更加注重科研引领,首先要充分发挥科研课题或项目作用,对标新时代高质量课堂内涵,搞清楚什么是高质量的音乐课堂。从认识上和理论上,弄明白怎样的音乐课堂是遵循美育特点、遵循三个规律的音乐课堂。其次,试着回答高质量音乐课堂的基本特征,把握新时代学校音乐课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实践路径、解决方案和典型示范。从实践上和行动上,回答什么样的音乐课堂是美育生活化和生活美育化的音乐课堂。再次,要把重建音乐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方法论、评价观和质量观的生动实践放在突出位置,让新时代高质量的中小学音乐课堂看得见、摸得着、易学易会,实现持续精进发展。

  比如,在价值观上,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宜秉持音乐价值导向,实现育人目标。在过程观上,注重以学定教,倡导“一课多歌/曲”、“一歌/曲多课”,促进学生真实的音乐学习过程的展开和获得,以不断调整师生多向互动的动态生成。在方法论上,提倡一课之法,即根据学生已有积累、学段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引领下,用关键学习点明确教学目标和精选内容,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和教室特点等作用,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手段设计教学路径。在评价观上,注重评价学生如何学、如何用、如何流畅表达,注重评价教师如何做到教会、勤练和常演,以确保在原有音乐素养水平上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在质量观上,倡导高效能课堂,既注重贴近学生学习心理和生活实际,又注重对音乐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循,让课堂更加好玩,有成就感,更加精进富有挑战。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5期

  作者|许洪帅(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

常用链接

本站总访问量:81679次,
版权所有 © 2023 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
建议您使用IE11、Edge、Chrome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维护: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