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作业何以成为问题

946

发布:2021-10-22 科研课题网

  北京市教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 冯洪荣

  作业问题主要是教师专业领域内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

  小作业何以成了大问题?我认为原因繁多且复杂,从外部看,作业问题可能跟今天整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连在一起的,今天教育出现的基本问题,集中体现在作业上面,其核心问题是教育比较功利的问题,教育功利化又带来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在市场层面;第二个问题是在唯分数上。作业是离考试和分数最近的一个领域,因此作业所反映出的问题和教育所反映出的问题基本属于一个等效问题。我觉得今天这个题目出的好就体现在这里。

  作业难题需要考虑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由于在场的中小学老师居多,所以我在此重点谈论负担过重、倾向应试的学科作业,不探讨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的作业,因为这类作业不存在作业量过多的问题。

  我个人把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五个脱节”,跟大家一起研讨。

  一是作业与教学脱节。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是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作业与教学环节紧密连接。举个备课的案例。备课首先明确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其次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按备课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最后进入课堂例题练习环节。老师在课堂上给出的例题练习学生都能够解答,学生上台板演都表现得很好。课堂教学结束,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有时会出现学生做的课后作业质量整体不高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作业与教学脱节,部分老师没有把课后作业纳入备课环节,解答课后作业的方法与课上引导学生的方法不一致,致使学生消耗大量时间、精力,这类作业是低效、没有价值的,难以达到练习、巩固目的。

  有三类偏离课堂教学内容的作业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第一类是作业的答案存在错误;第二类是作业的条件不完整;第三类是知识还未学完,章节知识的内容需要几节课教学,第一节课引入概念达到了解、识别阶段,有的老师布置的作业超出界限涉及还未学到的内容,学生做后事倍功半。老师没有把作业纳入备课中,没有细致地研究作业的一致性,作业和教学各环节之间脱节,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效果不佳。

  二是作业与课程内容脱节。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布置作业的形式和完成作业的方式理应是不一样的,是短期内完成还是可以长周期来做,也应灵活处理。举个例子,语文这节课讲完以后,老师布置了一个需要背诵古文的作业,但是古文的背诵是需要“功夫”的,这种作业我们建议是长周期做,可以一周后你再去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去熟练它。如果我们把这个作业确定为第二天就要完成是不科学的。再比如说美术作业要作一幅画,这个作业当天晚上布置第二天就交合理吗?还有很多巩固练习性质的作业,如果周期给得太长,能否达到巩固的效果?所以说,作业应该跟课程内容一致,可以是长周期作业,也可以是短周期作业,不能一律追求短周期,否则导致作业与课程内容的脱节,不会有好的效果。

  三是作业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作业也应该有一定差异性,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参与性。过去我们研究作业的布置,是要求先注重基础性,留一些必要的作业,然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高阶性的作业。以前我管基础教育,发现有很多学校在作业这块的做法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比如,不是硬性规定必做33个必做基础题)+选做X,而是323个基础题中选做2个)+X。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吸收能力有快有慢的问题就解决了,因为你给出一个必做的,有些学生也可能完不成。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作业的弹性是一个很好的措施。每个学生情况是不太一样的,作业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脱节,不要一刀切。

  四是单科作业与整体统筹管理脱节。首先,由于学科比较多,排课必须要科学,如果排课没有做到科学合理,作业布置就很可能不科学。比如今天的主课很多,主课都留作业就出问题了,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做到统筹管理。学生对某门课的任课老师说:您是没留多,但是今天我们5节课都有作业,所以今天的作业任务就重了。也可能第二天作业量少了,但是这学生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学生不能挪用明天的时间到今天,这就是老师没有考虑到统筹管理的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关于作业有个不成文的说法,今天有课的老师留作业,今天没课的老师是不能留作业的,因为作业是巩固今天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当天没课也要留作业把学生的时间先占上,这也是有问题的。

  另外,一周布置的作业量和要求完成的时间也需要统筹。每科留的作业应该与你课堂练习题的量相当。但现在的问题是,任课老师布置作业没有统筹,有些天作业多,有些天作业少。

  五是作业与育人目标脱节。从深层次讲,作业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优秀的老师是很看重作业的,刚才也讲了很多作业的价值,实际上还不止这些。作业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沟通、对话以及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我们今天讲的评价改革不仅仅是考试评价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由最后一个考试决定,实则因为每天都有很多评价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过程性评价比终结性考试评价更重要,如果我们能把作业评价改革做好了,对于整个评价改革就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举个简单案例,有个数学老师在评价方面做得很好,他给学生阅判作业时重视过程性评价,他记录了每个学生作业批阅情况,将A+AA-B日常记录下来,等到小学毕业进行综合评价时,这个数学老师给学生作出的评价就是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在ABCD上的表现,老师给的最后结果就是日常表现的综合,因为老师结合平时作业质量的结果加上考试的结果,就是老师给学生的总体评价,六年的表现记录在册,家长没有任何话可说,也走不了人情。所以作业是师生之间加强反馈评价、实现整体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一定要跟整体育人目标结合在一起。老师布置作业,通过全批全改或面批面改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教师全批全改在一定程度能控制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对于特殊的学生采取面批面改的指导方式,就是把学生叫到面前来指出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当面指导学生更正错误,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这是一个育人的完整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解决作业与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学生实际、公共管理、育人目标脱节的问题重心不要放太高,推进作业回到正轨可采取四个必要措施。一是行政层面,行政部门要担负起规范和监管职责。二是学校层面,学校的教研组在备课、教师培训等环节要对老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进行作业管理培训,将作业纳入备课、教研的环节,明确选什么作业、选多少作业、为什么选这些作业的问题。同时要考虑作业与今日所学知识的一致性,做到以上几点,作业脱节问题就解决了大半了。三是教师层面,教师在教学中要练作业设计、讲评、评价和改进的基本功,把这个基本功练起来是教师要做的事。四是家长层面,家长要与学校协同,按照教师的安排做,家长不要通过其他途径给学生增加额外的作业。

  如果做到这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这件事一定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中国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李铁安

  我认为无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还是挖掘问题背后的理论,以及切实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作业问题都是一个非常必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基础教育研究所今年专门立项了一个关于“中小学生作业设计与管理研究”的课题,课题组在进行文献学习、经验反思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点基本认识和思考。作业问题的形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我在这里选择一个角度谈一下,即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无论是在凯洛夫学校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下,还是在新世纪初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背景下,作业都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作业可以说是课堂教学自然和必然的派生。所以,课堂教学的实施与质量必将影响作业的设计与质量。课程改革过去了二十年,如今作业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愈演愈烈。就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来看,到底有没有导致作业成为问题的因素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异常活跃。其中打造“高效课堂”、主张“先学后教”、强调“前置学习”成为具有普遍趋势的追求。这样一来,带来的是过分强调预习的“学案”的登场,“学案”无疑会加重学生的作业量和时间。与此同时,以“学案”为工具展开的课堂教学,不免对教学内容本质的挖掘深度不够,加之对所谓的“高效”的追逐,导致学生难以经历深度学习,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又会以高强度的课后作业训练来确保学习成绩。显然,这两个方面汇聚在一起,直接导致了学生作业量的加重和时间的增加。

  问题是,这样的操作,带来的将是学生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性受损!也许,“学案”确保了课前预习做得厚,但并非把课前预习做厚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预习做得厚,难免造成课上教学过程做得薄,这样反倒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会降低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因为课前预习做得厚,直接导致学生作业量增加,花去更多时间,加重负担,得不偿失。

  我的观点是:把解决作业问题的第一功夫用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上,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塑造高品质的课堂教学,确保课上育人质量,并为学生课后作业的高质量设计与完成奠定前提基础。

  对于作业设计来说,要课上课下一体化拉通,精心设计和创新作业内容与方式,更大限度地调动和彰显学生主体性,以作业触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价值观,提升学生完成作业任务的时空境界和所享受到的充实体验。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业更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想一想给学生学习和成长带来的被动性、消极性、机械化学习低效性,就容易理解:作业育人功能受到破坏的核心表征是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契机的错失!因此,也就很容易理解设计充满问题性、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合作性、过程性、延展性的作业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学校、教师和家长究竟如何应对和解决作业的问题呢?

  对于学校来说,第一、要以着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作业育人质量的基础工作和切实抓手。应特别重视对一个班级各个学科、各类作业的整体性研究、设计与管理。第二、应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相结合,立足课程教学的高度,加强对作业内涵、价值、内容、形式、实施、评价的科学研究。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生成作业的研究,提升学校作业的加工能力和作业的原创性品质。

  对于广大教师和家长来说,一要牢固一个信念——作业的育人功能不可替代,也大有可为。二要秉持一个理念——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让作业成为激发学生主体学习动能的资源和载体,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和契机。三要转变一个观念——作业并非越多越好;作业并非必须今天完成。在作业面前,一个已然刻苦诚实但已经疲惫不堪的孩子,家长或老师依然不依不饶强迫他必须完成作业所带来的负效应潜伏着我们意想不到的风险!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常务副校长、教学副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 商红领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而言,作业一方面是学生自我检验学习效果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从理解走向应用,是学生对知识系统进一步自我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关系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作业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解知识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是检验自己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改进的依据,是学生互相学习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穿越课堂壁垒,帮助学生实现更加广泛学习的途径。由此可见,对于教学而言,作业与课堂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中关村一小一直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研究,以课堂学习为核心,整体考虑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之间的关联性与系统性,同时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设计作业,整合零散碎片知识,建构整体知识体系。

  刚刚李所长谈到的课前预习作业问题,对于一些学科的学习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以语文学科为例,尤其到了高年级,学生进入新的单元或课文学习时,需要对单元或文章的背景以及一些文字等基础问题进行处理。课文的初读、基础字词的处理、课文背景资料的搜集看上去是一个比较庞杂的内容,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样的作业是否有价值呢?如何帮助学生减轻负担呢?

  在中关村一小,课前预习是从低年级开始进行培养的,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班级共读、亲子阅读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查阅工具书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都是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的。到了高年级,学生对基础字词的课前处理以及文章背景资料的搜集等,早已成为一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更加侧重于更有共同学习价值和思维、思想交流与碰撞价值的学习内容,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但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的课前作业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是很有必要的,是符合学习规律的。这个学习过程本身具有迁移价值,一方面可以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另一方面,也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科的学习是通过阅读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并形成思想。因此课前需要为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扫清障碍,基础作业的前置是科学的学习方式。而理科的学习则是面对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构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升素养。以数学为例,我们可能不希望学生有过多的课前学习,希望学生在课堂上面临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去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养。同样地,面对一个问题该如何思考,如何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价值。课堂学习应更加接近学生真实地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同样具有很高的迁移价值,指向面对新问题的求解过程。

  课堂作业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课后作业则希望打开知识大门,给学生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在语文与数学的学习中,我们也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追求,语文重在“读以致用,思以达情”,而数学与科学的学习则体现为“格物致知,探理求新”。

  总之,作业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老话题是说作业一直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新话题则指向从以知识和课时为核心的作业设计,转向以素养和单元为核心的作业设计。它既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功能性,同时要考虑学科的特征以及学科体系的整体性。同时,作业的研究如何从关注一片森林到关注每一棵树,关注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和个性差异,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中学高级教师 马耀国

  基于“双减”背景,和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简要陈述一点个人的思考。

  第一个词是“系统”——要注重作业的系统化设计。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作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思考。聚焦作业的育人功能,注重课标、教材、课堂的深度关联,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系统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并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前段时间,从区域层面,我们12个学科的教研员做了调研,也梳理了大量文献,提炼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作业设计的系统化不够。就统筹优化设计作业方面,我认为,首先要进行四个方面的逻辑追问,即围绕“四何”思考工作:因何、有何、为何、如何。第一个追问是,因何而作业?也就是说要探究明白作业的育人功能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作业的出发点,也是问题的原点。就如同我们开展课堂教与学,首先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与学的目标为何?否则我们有可能会越走离目标越远。第二个追问就是,目前作业有何问题?基于作业的功能,我们要推进作业不断改进完善,那么作业当下的实际问题和现状是什么?需要诊断清楚、深度研究、厘清现状问题。例如作业目标不清,结构性不强,重复训练偏多,实践性不足,作业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不足,这样明确了问题清单,才会有的放矢。第三个追问就是,为何产生这些问题,原因何在?进行作业的问题归因,只有对归因做精准的分析和研判,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真问题的解决。第四个追问就是,如何解决这些作业问题?就需要我们拿出行动策略,探索有效的问题解决路径、实操办法。

  第二个词是“理念”——要注重育人理念的持续变革。关注作业的育人落点,突出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基于自身实际发现与发展潜能,助力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整体发展。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更要关注学习动态过程,关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在“学习的动态流”中帮助他们反思学习、改进不足,建立信心。课堂前后,教师要时常思考,作业的困境何在?这是当前的研究难点,也是热点。我们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的育人理念变革还没有到位。表面上看,我们觉得是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多,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老师对于作业育人功能的理解没有到位。教学者,需要时常拷问——作业设计是为了什么目的?人们常说,我们出发的太久,却忘记了要去向何方。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而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理念,没能跟上育人变革的步伐。回首深入开展的课改历程,围绕作业创新与变革的研究,寥寥无几。20213月,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突出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反观当前人们普遍对作业的认识观,显然与新时代的人才观、发展观不够匹配。在作业设计与实施中要基于真实问题情境,通过解决“真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通过设计符合学情的多元作业形式,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三个词是“抓手”——要注重实践策略的适时支持。为给教师具体可操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策略,海淀区积极推进作业变革,致力实现作业的持续优化。推出五项举措:作业文件制度、作业评价标准、作业工作坊建设、作业设计竞赛、作业成果汇编。第一是制度先行, 20215月,以区级红头文件颁发实施《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二是作业标准导航,规划设计《海淀区单元作业设计评价标准》;三是指导跟进,海淀区教委和教研机构联合成立海淀区“作业工作坊”,对全区优秀教学干部、骨干教师,分学科开展作业专业化水平系列培训。四是作业竞赛历练本领,结合海淀区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嵌入单元作业设计专项竞赛。五是凝练海淀作业专辑,及时梳理成果,发挥辐射作用。为了给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操办法,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推进学科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建构区级教研“5+M+N”课程,关注单元学习的主题、目标、评价等,指导教师注重作业的内容难易、总量控制、长短搭配、动手实践等。在《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文件里也明确提到了,要突出三类作业的融通设计和实践:第一是复习巩固类作业,突出作业基础性常规功能;第二是拓展延伸类作业,对在一段时间内给学生多少作业量都提了建议,体现学习的整合;第三就是综合实践类作业,指向跨学科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

  就目前的作业实践,我们有三个基本观点:

  一是素养导向: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等,均应指向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业的设计要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建构和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素养。

  二是标准导向:基于学习标准,实施作业评价,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从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作业结果等多维度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通过评价优化学生后续完成作业的质量。

  三是激励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真实发生,突出激励性评价,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引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家长代表,中外建华诚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电设设计主任工程师 苏华

  我是一名来自中关村一小五年级学生的家长,首先我想说一下我家孩子的作业情况。得益于我们学校科学的教学理念及老师们布置的高质量作业,孩子回家后作业基本上都能在1小时之内完成。而且这学期学校提供了课后延时拓展服务,孩子基本上在学校就能完成所有的作业,偶尔有一小部分没有完成,回家之后有个简单的扫尾也能全部完成了。

  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老师分别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作业的问题,我借此机会从家长的角度谈一些看法。“作业何以成为问题”是当下有关教育方面的热点话题,甚至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我们近几年经常听到关于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段子,例如:不辅导作业时母慈子孝,辅导作业时鸡飞狗跳;一辅导作业就忍不住吼孩子,血压飙升等等。我想这个问题除了学校和孩子自身之外,更多的是反映了我们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的焦虑心态,对孩子面临诸多升学问题而“内卷”的抱怨及无奈。

  我认为“作业成为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是做作业的数量、质量和家长的预期、在家辅导之间的矛盾。作为家长,如果能正确处理好作业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就能有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更多的自由阅读时间,从而能更好地发展个人兴趣及爱好,让“作业”不再成为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之路上的“拦路虎”。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家长适时适度参与辅导孩子作业还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在低年级阶段参与的比重还要多一些。

  就校内作业而言,我觉得有一点我们学校的老师做得比较好。老师在每次家长会上都会就各科日常的必做作业内容及作业量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例如口算、默写等基础性的作业。这样的话家长对作业就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这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及巩固练习作业大多在校就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对于这部分作业我们家长可以少辅导多引导,不要总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强加于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尽量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去完成;不要总是纠结于一时的错误或分数,更多的是督促引导孩子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自主检查、朗读-默读的转换、书写规范等等。

  对于研究、探究性的作业,就是专家们说的实践性的作业,我认为需要我们家长适时适度地参与,给予必要的辅导。这种作业的形式包括读书小报、单元总结小报、辩论会、观察日记、演讲等等。这种作业往往是高质量作业的体现,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伸及拓展。一份高质量的作业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比如学习小报,我们学校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有一份总结小报,语数英都有,这是让孩子们逐渐学会自我梳理知识、自我总结的一个重要手段,孩子们的自学能力,一步步得到了提高。

  这种研究、探究性的作业还能帮助孩子们将课堂所学联系实际,例如,去年暑假有一个关于阶梯计价的数学小报作业。就是让学生们去搜集生活中阶梯计价的例子,然后以小报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家长帮助把水电气的收费单作为素材提供给孩子,需要指导孩子查找计价规则,从而了解阶梯计价的意义,培养节约意识。这种作业刚好符合袁亚湘院士讲的——高质量的作业设计要来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

  还有一个例子,就像刚才商校长讲到的查找作者背景资料的语文预习作业,这种作业需要上网查询。我们的语文老师专门就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术权威网站、关键词等从网络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布置课文作者、人物传记及背景资料的学习小报作业,学生需要查找并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提炼出主要内容,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家长在家给予适度的指导,才能及时规避不良网站的侵蚀及错误知识的干扰。

  总之,合理的作业量、高质量的作业内容及家长们适时适度的辅导,将使“作业”不再成为一个“恼人”的问题,而是成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的有力工具。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高级教师、北京市研究性学习骨干教师 方丹

  这些年来,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状态、学习品质等进行了持续研究,通过几万名学生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可以根据一些要素,把学生按整体状态分成“低投低负型、低投高负型、高投低负型、高投高负型”等四个类型。在这里我不想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学生的特征,我希望和大家交流一下,这种发现给我们带来的三个启示,以此来回应这次教育科普论坛的主题——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作业,希望能给老师和家长提供一种了解学生需求的视角和工具,帮助更多学生在合理支持下健康成长。

  第一个启示,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是广泛分布在所有学校及班级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都可以分成至少四种类型。当然,每一种类型的学生在不同集体里所占的比例不同。这就启示我们,要用差异化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需求,在作业方面也是一样。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至少可以把学生分成四大类考虑,更精细些的话还可以分成更多类型。

  第二个启示,教师和家长应该竭力避免学生产生高负担感。当我们抽象地去考虑学生这个群体的时候,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学生会学习、爱学习、离开学校之后能够花费一定的时间在学习上,同时,他们的睡眠和体育运动时间也不少,人际关系良好,身体和心理全面健康发展。我们的研究表明,自我感觉学业压力大的学生,不论学业成绩高、低,他们的人际关系都不会太好,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方面的表现也不足。这类学生,即使在外界的帮助下一时取得了好成绩,也不可持续。学生感受到的父母期望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感受是高度一致的。不论学生学业成绩如何,如果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有较高的期望,他就大概率要承受较大的主观学习压力。所以,建议教师和家长还是要调整一下关注重点,把注意力从学生的考试成绩转移到对学生的接纳和学习支持上来。

  第三个启示,教师和家长应该更关注学生成绩背后的成因。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投入、个体学习品质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投入,也就是说他在一般课堂学习以外会花多长时间在学习上。学习品质,是指他个人在学习方面的一些核心品质,比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等,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学习品质和学习成绩不能相互替代,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学习品质高。人际关系,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我们发现学生的这三种人际关系是有一致性的。从群体上来看,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学习品质表现也较好。从作业的角度来看,根据不同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调整校外的学习投入、发展个体学习品质、改善人际关系,才是重点。尤其是在调节校外学习投入和发展个体学习品质这两个方面,是大多数学生都需要的。

  总之,作业应该立足于学生需求,学生状态不同,作业也应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今天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本文根据中国教科院首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多元对话”环节的发言整理)

常用链接

本站总访问量:81679次,
版权所有 © 2023 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
建议您使用IE11、Edge、Chrome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维护: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