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以习近平关于学习和实践的论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761

发布:2021-04-21 科研课题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治国理政的进程中,把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多次在讲话、批示中,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尤其是关于学习和实践的论述,更是为我国教师专业成长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引领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中由一名新手教师更好地成长为成熟型教师。

  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动力

  2013 年 3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 201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时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的阐述,是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学习观,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对人民的承诺、对全党的要求,也是对全国教师的学习动员。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学习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高度的凝练:“四有好老师”。2014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关于好老师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应把握以下四个维度。

  (一)做“四有好老师”,成为有理想信念的追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向心力。历史和现实证明,教师追求理想的高度决定着青少年未来发展的高度,教师坚定信念的程度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进度。

  一是教师要树立理想信念。教师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判断是非曲直,就有了逆水行舟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为金钱所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和工作之中,会把教师看成是终身的事业。

  二是教师要升华思想认识。教师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中渗透理想信念,遵循认识规律,探索实效教学。如道德与法治课通常有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参与——激发探究,淡化说教——关注认知,注重体验——质疑解难,深层领悟——归纳小结,完成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的教学策略必须遵循共性的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理性思维,拓展教学思路。教学内容上,不仅需要直面实际的正面教育,更需要含蓄婉约的无痕教育,它追求的是一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意境。

  (二)做“四有好老师”,成为有道德情操的教书匠

  教师对教育工作的付出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201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道出了人生的真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老师要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是教师要以“要成才,先成人”为指引。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劳动过程的示范性和教育性这一特点。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认为,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学生的眼睛在不断地注视着你。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的工作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人的工作能对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教师理所当然地应该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美好起来,用榜样的作用感染学生。

  二是教师要践行劳动价值的迟效性和终身性这一特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者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学生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这一劳动的特点使教师认识到,基础打牢了,根深才能叶茂,将来才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为祖国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做“四有好老师”,成为扎实学识的授业者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为了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学校要把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作为重要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素质。一些青年教师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缺乏对任教学科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缺乏对教材的基本理解与研读,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理解的把握不到位,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效率不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他在讲话中谈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意在告诫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学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永远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才能在教学时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是教师要学习优秀教师的一课三备,做到先有自己的,再学别人的,并经过实践检验。一备,即不使用参考资料,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好一案;二备,即通读大量的教辅资料,在一案的基础上形成上课教案;三备,即课后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策略、知识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形成三案。

  二是教师要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引领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避熟就生,层层筛选。记忆由两部分组成,即既要记,又要忆,这就要学会筛选。筛选知识犹如筛米。把知识记几遍以后,忆一下,像过筛子一样把没记住的留在筛子上再记几遍,然后再用大眼筛子过一遍,再把没记住的留下。筛选时,要“避熟就生”,即要跳开熟悉的内容,集中精力记忆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筛选知识时,要将知识点分为三类:A 类是已经熟练掌握了的;B类是初步掌握但不熟悉,易出错误的;C 类是没有掌握的。复习的时候以 B 类为主,适当涉及 C 类,A 类就不用管了。

  (四)做“四有好老师”,成为有仁爱之心的铺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有仁爱之心”包括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生,这是忠诚于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做好教师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常年在艰苦农村教书育人的教师的辛苦。他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我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事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深恐学生失学,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上学、牵着学生的手过急流、走险路,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

  一是教师要对学生科学施爱。教师要科学施爱,需坚持爱的自觉性、爱的原则性、爱的普遍性和爱的恒常性。爱的自觉性是指教师自觉自愿地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爱的原则性是指教师坚持不懈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每一个学生;爱的普遍性是指爱生是一个整体观念,教师一视同仁地去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爱的恒常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持之以恒,不论学生在校期间,还是毕业了远走天涯海角,教师的目光始终追逐着他们。这样,教师对学生的爱才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情感的结晶,才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的“人间大爱”。 

  二是倡导微笑服务。在教育行为系统中,微笑是最好的表露信号系统,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体态语言。无言的微笑传达着教师对学生的一份信任与理解,蕴含着一种真诚与关爱,代表了一份支持与赞许。教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在教师管理中,倡导微笑服务,即教师要对学生甜蜜一笑,对家长真诚一笑,对同事会心一笑。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细节感染学生,用爱的胸怀包容学生,用爱的管理约束学生。 

  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磨刀石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有实践知识的学习。他多次在讲话中引用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反映出了他的实践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从政杂谈中提到,现在的年轻干部基本受过中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书本知识,但涉世未深,磨炼不足,缺乏经验,容易产生“世人皆睡,唯我独醒”的错觉以及轻视历史经验的倾向。他认为,实践是最好的磨刀石,群众是最好的试金石。年轻干部只有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接受实践锻炼,才能成长为一名百姓心目中的合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论述了我们党培养干部最管用、最有效的办法,这既是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鞭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践是最好的磨刀石”,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要以实践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他强调:“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间辩证统一、互存互动的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应该以实践为导向。

  一是率先探索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对于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而言,其最大的困惑不是专业知识,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使学生能用心听教师讲课。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朝夕可得的。教师组织教学的能级水平大致分成三等,如果教师采用的是目光管理法,这位教师就是一等的;如果教师采用的是语言管理法,这位教师就是二等的;如果教师采用的是动作管理法,这位教师就是三等的或者是等外的,因其违反师德,还要视其情节的轻重,组织上要加以批评教育,严重者要清除出教师队伍。目光管理法包括环视法、盯视法和虚视法三种类型。环视法是指教师一边熟练地讲课,一边环视全体学生,在正常班容量情况下,教师在每个学生的脸上定睛时间是三秒钟,这样,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皱眉,有经验的教师就会看在眼里,据此调整教学方略。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以亲切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就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信任与期待,从而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课堂上,有的学生未认真听课,这时,教师要辅之以盯视法或虚视法。当典型的胆汁质类型的学生或激越型抑郁质类型的学生未认真听课时,教师要采用盯视法管理学生。当典型的微笑型抑郁质类型的学生未认真听课时,教师要采用虚视法管理学生。

  二是探索如何组建班集体。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要在实践中营造好班集体这个“场”。班主任组建班集体的四部曲是:点燃—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点燃是指点燃学生对家国的责任、对梦想的渴望、对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奋斗着、享受着。

  三是探索如何上好一节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掌握一节好课的标准。教学目的:正确并且准确;教学组织:序、量、度科学;师生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要实现最佳结合;教学效果: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教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语言:准精美活,富有特色;教师板书:端正、符合规范;熟练科学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二)教师以实践性知识推动实践育人

  2016 年 12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当前,我国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解决难题的举措之一就是实践育人。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普遍认为,教师学习知识涵盖“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包括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一般文化等原理类知识,通常可以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高中物理特级教师何文浩老师的第一节课堪称经典。何老师第一节课的三部曲,即比赛写字,比比谁字写得好;谈成长目标,何老师承诺要将喜欢物理的同学培养成物理学家,让不喜欢物理的同学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物理,高考一样能拿高分;介绍教学方法,采用逆向启发式思维教学法,课上讲解 1-2道例题,余下的时间同学们围绕着例题做练习,课后没有作业。短短的一节课就产生了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这就是名师的实践性知识。 

  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剂

  为了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反思,除了重视别人的评价外,关键要经常反躬自省,适时地沉淀自己、剖析自己、反思自己、完善自己。“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一文中引用的我国古代名著《亢仓子》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君子要时时反思,反省检查自己,就像知道自己经常会有缺点过失那样。“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慎独慎微”的具体要求,意在告诫每一位干部都要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谦诚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把做人与做事统一起来,把学习与改造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反思,反映的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也是对专业成长中教师的激励。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认真检视反思,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反思是将“学习”与“实践”统一起来

  教师从事的实践具有复杂性和情景性,所从事的工作牵涉社会、文化等复杂因素,包含着相关学科领域的广泛内容。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反思是指对已经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再度进行回顾、分析、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其经验与教训,进而重新编制新的方案或策略。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学习”(学会学习)与“实践”(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教学是狭隘的教学”。林崇德教授认为“,21 世纪教师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出“优秀教师 = 教学过程 + 反思”的成长公式;俞国良教授认为,教学监控能力的实质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反思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和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教师要由知识型、经验型、学科型教师向能力型、科研型、复合型教师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指引着广大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

  (二)教师要在专业成长中不断反思

  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法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最重要的是反思教师的知识体系,反思教师的教育技能。后现代课程观强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是学习者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顾问。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新型的反思关系,是一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教学”,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有的教师每日“六问”,即一问课前准备,二问组织教学,三问学生收获,四问投入激情,五问“得”与“失”,六问今天我快乐吗?还有的教师每一节课后进行反思,即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工作的被动性、盲目性,理性升华自己的教学经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反思,积淀专业睿智,勤于学习,善于反思,距离成熟型教师就会越来越近;勤于反思,善于积累,便会在成长的旅程中凝聚为“珍珠”,厚积而薄发。一言以蔽之,反思是实践性认识论视角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勤于反思能够筑起任何书籍难以替代的知识宝库。

  再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在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视域下,精辟地揭示了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往复循环、螺旋式上升过程。这一系列掷地有声的论述,把教师专业成长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再实践就是要强师筑基,用行动和坚持赢得梦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再实践,应把握以下两个维度。

  (一)再实践,让“教”更有质量、更充满创造活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方面。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性知识作为重要的一环,是教师未来自我成长、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我国教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教”是教师专业成长之本,“教”这一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所有的学习、实践、反思莫不围绕着“教”、服务于“教”。教师每一天都要“教”,都在“教”,因此,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再实践中,理应追求“今天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就必须让“教”更有质量、更充满创造活力。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遵循学习和实践之间的规律。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再实践,教师要实现八个方面的转变

  与第一轮的实践相比较,教师再实践过程中要实现八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提升师德水平。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发现学生的禀赋,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成长的土壤和条件。二是更新教育观念。要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乏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三是调整知识结构。教师要做好不同学习方式的指导。在接受式学习(讲授法)中,教师要做到,重点内容要讲透,难点内容要巧讲,一般内容要精讲,拓展内容要导讲。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侧重于教学组织、提供条件、必要指导、最终评价。四是要把握好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生成教育智慧。五是要增强教学能力。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轻负高质”作业。六是要改善教学行为。如可以制作简洁即美的PPT。打造个性化模板,画面中的文本要简洁明快,图像的引入要有助于信息的表达。七是要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如优秀班主任建设优秀班集体的经验:注重养成教育;狠抓常规管理;开展常规活动;组织主题班会。八是要体验教育幸福。提高教师的幸福感,第一层面是来自于物质层面的幸福,第二层面是来自于情感层面的幸福,第三层面是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幸福。其中学习和减压放松是提高教师幸福感的有效举措。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着教师“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专业成长的路径,是指引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凝心聚力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集结号,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石。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28期

  作者|王鑫(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常用链接

本站总访问量:81679次,
版权所有 © 2023 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
建议您使用IE11、Edge、Chrome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维护: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