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当天,许多中小学选择提前下课组织学生观看发射实况转播。显然,这是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也是育人主体“活化”“活用”红色资源的生动案例。
我国各地红色资源众多,涵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量多面广、形态多样。各地如何将优势转变为胜势,做好红色资源“活化”“活用”这篇文章,需要全体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笔者认为,“活”化革命传统教育,需要施教者紧密结合时代、受众群体、传播媒介和话语风格的变化特点,主动求新求变,围绕“学、思、践、悟”一体设计,一体贯通、一体推动,实现红色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在育人实效上取得突破。
在“学”上实现学生由客到主的转变。施教者需要真正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摒弃传统思维,自觉调整自身定位,让出授课台作为学生的展示台,将自身从革命传统教育的主导者过渡为主持者和引导者,将学生由单纯的倾听者塑造为实施者。在确定育人主题后,注重引导学生自我选材取材,由学生基于自身所思、所想、所惑、所感、所知,探索好知、未知、应知的知识内容。在课堂准备上,注重学生自我取材,自我探索。使施教者在退居幕后的情况下,通过精心设计和潜心指导,为革命传统教育注入源头“活水”,变施教者的单方灌输为学生的自主、自为、自律学习。
在“思”上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变。与“学”的变革相对应,革命传统教育要在“思”上取得实效,就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通过对学生宣讲主题、内容的大讨论甚至大辩论来实现深度参与、深度思考,经答疑、解惑进而形成深度共识。施教者在其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为的是要用心做好秩序维护、节奏把握和目标维护,确保育人效果实现。所不为的是不压制、不干涉学生的质疑、辩论,不裁决学生间的观点冲突。理愈辩愈明,通过学生间的思想碰撞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对革命传统的真学真信真行。
在“践”上实现由虚向实的转变。在注重革命传统教育教材、课程、课堂等抽象资源的作用的同时,关注实践基地、实训活动作用的发挥,融课程为日常,化知识为点滴,使学生既能够依托特色教材读本实现自我学习,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自我教育,又能通过一线实践活动、红色实训基地感悟真知、体察艰辛。例如,各地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群体,以及最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中的鲜活事例就可以深度开发为文艺作品,与之相关的遗迹遗址亦可以一并作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天然教室,进一步促进思政育人由静态向动态、由古板向鲜活的转变。
在“悟”上实现由此及彼的转变。思想认识过程是一个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红色底色”绝不是“自来红”,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需要施教目标的统一精准,施教者的协同配合、受教环境氛围的精心营造、受教过程的久久为功。比如,充分利用“时代楷模”发布、国家勋章奖章评选表彰等重大活动,将日常教化和主题教育结合,引导学生真正对红色文化产生共鸣,达到通感、通悟、通透的理想效果。
(原载6月23日《中国教育报》。作者魏晓东,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