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素兰:如何对教学创新进行评价

535

发布:2022-11-25 科研课题网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转变育人方式和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同时也要求改变以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方式,否则就可能导致教师不想创新、无法创新,甚至严重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实施。因此,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彻底改变“以分为本”的评价机制,将教师的教学创新纳入教师业绩考评、教师专业能力或教育教学能力评价范畴,在对学校进行评价时将教师教学创新纳入督导督学范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教师的教学创新开展评价,应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能否体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理念上强调育人为本、树立核心素养导向,倡导从学科逻辑向学习逻辑转变、从单元教学向大单元教学发展、从简单情境教学向复杂情境教学转型。

  教育理念是教学设计的上层建筑,是统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最高“长官”。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理念指引下改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首先需要思考教学设计的依据与哲学思考是什么。在“我的教学创新”论坛活动中,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有位吴老师讲述了自己“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习作教学重构”,令人耳目一新。他通过“梳理革命线索—品读场景描写—传承革命文化—书写多彩活动”的教学设计,从文本走向生活,通过核心知识、技能与活动,架起文本与学生的桥梁,把日常的读写教学转化为有趣的学习任务。他设计了一系列学习任务,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和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阅读与生活体验、文字表达自然地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当前语文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的新理念,所以其创新意义重大。

  有创造力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坚守教育教学规律,对教育前沿理念往往有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并注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而缺乏创造力的教师往往基于经验寻求教育难题的破解之策,难以接受或者理解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很难有跨越式的突破,新课标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难以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所以,应将教学理念创新作为教师教学创新重要的评价维度,引导教师学习新理念,在教学中践行新理念。


  能否体现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

  

  转变育人方式,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教学过程是关键。教学过程中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构成一个运作系统,系统中的逻辑结构对系统运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明晰的课堂教学结构,是让师生学习活动和谐统一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的结构性建构,如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生认知结构的创造性建构;二是教师“教”的逻辑性和结构性,教师“教”的逻辑结构与学生“学”的逻辑结构如何融通,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统一,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创新教学方式应以教学结构创新为抓手。

  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要看教学结构是否简洁、合理、优美,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逻辑结构。有些教师上课逻辑混乱,听课者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效的,也就谈不上创新了。教学结构良好的课堂,应高效率利用时间,课堂上让学生有好的学习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新课标提倡大单元教学、任务群学习和真实、复杂情境下的教学。这要求教师既要有超越文本知识的视野,又要有简洁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将模糊、零散的知识点变成清晰、系统的知识网,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有创造力的教师总是努力思考如何把教学结构设计好,他们善于用结构化的思维看待课堂教学,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善于在课堂教学结构创新上下功夫,构建优美的教学逻辑结构,充分体现大道至简的原理。


  能否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将学科知识模块与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有机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创造性运用教学资源,其实就是对教学资源进行选择、重组、利用与评估。

  教学资源可以源自历史与生活。深圳市南山区有位张老师,在教“对数”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这位教师就查阅了很多资料,寻找历史上的数学家学习发现“对数”概念的探索历程,让学生经历“对数”的再创造过程,激发学生寻找新的运算方法的动力,引导学生体会“对数”运算的思想,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挥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就是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教学资源也可以源自科技。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利用网络媒体搜集教育教学资源,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如深圳市南山区开展的“八岁能读会写”项目,把计算机引入拼音教学,让学生用电脑写儿童诗,开展远程合作学习交流活动等,学生们的阅读素养和创造力大大提升。这些都是教学资源创造性运用的结果。

  有创造力的教师往往喜欢探究真实问题,善于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课堂,善于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善于把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新知识和鲜活经验带到教学中来,善于将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知识运用到教学中。能否创造性运用教学资源,是评估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否有效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效果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创新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和创造力培养。因此,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也是评价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创新实践,通过学习创造学知识掌握创新思维训练方式,在学科教学中才能较好地指导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创新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创新品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各学科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打通学科壁垒。许多学校开展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探索,开展项目式学习,其宗旨就是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有创造力的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也会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优秀教师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能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难度,合理运用教材,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参与度,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掌握学生发展动态,挖掘学生潜能,引领学生创新力发展。

  教学创新的成果,可以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实践范式,也可以是通过文字表达的教育论文与专著。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瓶颈时会另辟蹊径解决问题,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善于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勤于思考、勤于动笔,通过撰写论文与专著,丰富自己的教育成果。因此开展教学创新评价时,要避免唯论文的倾向,但是否有显性的创新成果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

  教学创新看似是个大话题,其实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做出微创新,是一个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过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依然面临着创新活力不足、学生创新意识及创造力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起。这需要创新评价机制,将教师创新能力评价纳入教育评价范畴,发挥好评价引领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创新的指挥棒功能。同时,学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平台,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学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持续地、系统地为教学创新提供支持。

  (原载11月18日《中国教育报》。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常用链接

本站总访问量:81679次,
版权所有 © 2023 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
建议您使用IE11、Edge、Chrome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维护: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