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凌云:全过程多举措立体式建强幼师队伍

496

发布:2022-11-21 科研课题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教育事业进行定位,并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学前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这些论述为建设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指引。未来,我们要将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大国良师”的重要内容,多措并举走好“强师”之路。

  一是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统筹规划和系统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其关键在于政府责任的落实。虽然我国学前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责任在县级,但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师资的培养、准入、管理、待遇、培训等各个环节需要地市、省级甚至中央等各级政府的支持与保障,才可能整体协同推进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学前教育师资需求预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统筹、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及配备等方面,需要省级政府的统筹、地市政府的协调和区县政府的落实。

  二是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以适应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独特需要。新时代以来,我国整体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对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进行了整体部署。但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有不同于其他学段的独特性,需要出台专门的文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定。比如,就幼儿园教职工的配备而言,虽然国家出台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园所类型的多样性造成了人员配备的复杂性,需要出台专门的实施细则对不同类型幼儿园教职工的配备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详细指导。在教师职称评聘上,应遵循分类评价的原则,充分考虑学前教育学段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价标准,畅通职称评聘通道。

  三是建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以保证充足的学前教育师资来源。《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为新时代学前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优化指明了方向。首先,省级政府和地市级政府要根据师资需求预测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幼儿师范学院,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并办好学前教育专业。在扩大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同时将培养起点前移,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其次,在整体提高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特别需要通过“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强师计划”等,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造就一批高素质幼儿园教师。

  四是提高教师待遇以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从事学前教育。目前来看,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保障总体不高,公办园非在编教师、民办园教师、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尤为偏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

  因此,未来要从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保障问题,从工资待遇、职称晋升、专业发展、权益维护等方面落实尊师重教理念,特别要加大对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倾斜支持,落实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园教师的同工同酬。在政府职责督导、幼儿园考核评级等“高利害”性评价中,将落实学前教育教师待遇政策、建立学前教育教师保障的长效机制等作为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五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以支撑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已经实现基本普及的基础上,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就是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幼儿园教师,他们应当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深厚的育人情怀、鲜明的儿童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知识基础、精深的专业能力、宽广的教育视野。要通过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支持幼儿园教师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鼓励幼儿园教师探索有园本特色、区域特色和中国特色的实践活动,增强理论自信并提出有原创性的教育思想,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者和“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实践模式”践行者。

  (原载11月20日《中国教育报》。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常用链接

本站总访问量:81679次,
版权所有 © 2023 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
建议您使用IE11、Edge、Chrome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维护:教育信息科研课题网信息处